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外交生活琐忆(上)

马行汉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马行汉 1950年进入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任外交部一等秘书、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临时代办;曾任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外宾时的会谈翻译(波斯语)。


(一)

1926年,我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回族家庭。父母省吃俭用供我们兄妹几个念书,我也还争气,12岁考取了成达师范学校(设有初中、高中班)。就在那年,爆发了七七事变。没过几年,日寇的铁蹄就伸到了华南,1942年,我的家遭日机轰炸,烧毁。为躲避战祸,1944年高中毕业后,我痛别母亲和弟妹,随同难民学生流亡到重庆,母亲则带着全家躲进了广西的深山老林。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1950年毕业后才第一次回家探母。

新中国外交部最初设址于东单外交部街,东西两座楼,有一个院子,是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旧址。这是1964年,作者(右一)与同事们的合影,背景是当时的外交部东楼。图源:《外交官 第1辑》


大学毕业后,我被中央组织部分配到外交部工作。记得1950年8月的一天上午,我和两个同学一起到外交部西楼报到时,接待我们的是人事处的一位女同志。她穿着灰色布衣裤,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梳短发,讲话直截了当:“外交部欢迎你们,但这里的工作很辛苦,纪律严明,待遇微薄。每月3元5角零用钱,食堂供应一天三顿饭菜,每年一套布衣服,两年一套棉衣服。是否愿意,须当场答复。”我说:“哪有不愿意的,任何工作都是革命工作,待遇是次要的。”

就这样决定下来,填完个人情况表,第二天到亚洲司报到,将简单的铺盖和几件换洗衣服搬到顶银胡同的集体宿舍。那是间能住四五个人的平房,还算明亮,冬天有煤球炉,不用担心晚上挨冻了。部里还为我们几个回民同志开了一个回民食堂,每天有细粮、炒菜,每周还改善一次伙食,加些牛羊肉。

9月,我第一次领到3块5毛钱工资(当时称为“包干零用金”),高兴极了。我用这些钱买了一个洗脸盆、两双袜子、一双布鞋和一块香皂,这真是一次生活大改善!在这之前,我的洗脸盆是借一位回民大师傅的,袜子补了又补,多亏女朋友不厌其烦帮我补,我才没做“赤脚大仙”。为了表达我的谢意,我将那块香皂切下一半送给她,她竟没嫌弃,收下了这份礼物。

(二)

我入外交部时,亚洲司司长是陈家康同志,湖北人,抗战期间,他同乔冠华同志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多年,中英文俱佳,戴着一副金丝边儿眼镜,文质彬彬,讲话慢条斯理,还很风趣,工余休息时,常与司里的同志聊天、说笑话。

1952年我结婚时,他特意提前两天到我的办公室表示祝贺,说因为工作忙,不能参加我的婚礼,送我一张红纸贺辞,祝我们白头偕老,做革命夫妻。他还让司秘书安排他的小轿车为我接新娘。领导这样关怀同志,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我们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常常是吃过晚饭后,又埋头工作或学习。

记得我们几位学阿语的同学一进亚洲司,陈家康司长就同我们谈了话。他说:“你们几位阿语同志目前工作还有些不利条件,因为我国同西亚诸国尚未建交,外交部也没有阿文书报刊物。你们几位可随意在西亚地区挑几个国家,搞点调研,等有建交国后,再安排你们到讲阿语的地区工作。”我当时挑选了问题较多的伊朗,再加上阿曼和卡塔尔两个小国,平时积累些英文、中文资料,写点“情况汇报”等文章。


作者(左)与丁国钰大使在阿富汗巴尔赫清真寺前留影。图源:《外交官 第1辑》


1955年我国同阿富汗建立了外交关系,组织上调我到阿富汗工作并学习波斯语。这样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我同阿富汗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夏天,我随同我国首任驻阿富汗大使丁国钰同志抵达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使馆起初设在喀布尔郊区达鲁阿芒的一所花园别墅里,后来考虑到使馆离阿外交部和其他国家驻阿使馆太远,1956年才搬到现在的驻地,与阿富汗前王宫(现总统府)仅一墙之隔。

为了尊重驻在国的语言,也为了今后工作的方便,有阿语基础的我同另外一位回族同志被指定专门学习波斯文,并附带搞些调研工作。波斯语中的词汇60%是阿拉伯语。只是文法与阿文不同,经过喀布尔大学教授和捷克斯洛伐克驻阿使馆一位外交官的指导与帮助,再加上我们加班加点学习,边学边用,我们的波斯语进步很快。

在《中国-阿富汗交换货物和支付协定》签字仪式上,作者(右一)第一次担任波斯语翻译。图源:《外交官 第1辑》


1957年8月,中阿关系史上第一份贸易协定——《中国阿富汗交换货物和支付协定》在喀布尔签字,使馆决定由我承担这次签字仪式的波斯文翻译。

在签字仪式上,中方代表、中国当时驻阿使馆临时代办康矛召交代我翻译双方即兴发表的讲话。当着几十位中阿官员,事先又无准备,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我心里直打鼓,暗暗告诫自己不要慌乱。好在双方十几分钟的讲话我都翻译出来了,获得了阿方官员的好评。事后,康代办表扬我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基本完成了使馆党委交给我学习波斯语的任务,并通知我回国做准备,参加两个月后阿富汗首相达乌德访华的接待和翻译工作。

1957年10月,阿富汗王国首相达乌德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阿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周总理在北京饭店宴会厅为达乌德举行国宴,宾主双方将发表讲话。组织上决定由我担任达乌德首相讲话的波斯语翻译。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这么隆重而严肃的场合当波斯语翻译,心中既高兴又紧张。大厅灯火辉煌,几百双眼睛都盯着我,其中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贺龙副总理等中央首长。我的波斯语是“半路出家”,底子薄,心中有些发怵,嗓音较低。

当时周总理用慈祥而体谅的目光看了看我,并对我打手势和口势,意思是让我放大嗓音,不要胆怯。在周总理的鼓励下,我心里踏实多了,顺利地念完了稿子。周总理微笑着对我点点头,表示满意。我下场后,虽然汗湿透了背心和衬衣,但心中却暖融融的。

工作中有好几次机会见到了周总理,虽然同事们都有同周总理合影留念的心愿,但谁也不敢贸然提出。

 与周总理、贺老总及使馆同志们合影留念。图源:《外交官 第1辑》


最难忘的是1957年春,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访问阿富汗,同阿首相达乌德正式会谈后到我驻阿富汗大使馆看望使馆的工作人员,后到大使官邸休息用餐。我当时负责使馆同总理下榻的阿富汗首相府间的联系任务(传送文电和生活用品),也随同去了丁大使官邸。

总理用餐后同丁大使夫妇和康矛召、梁尚苑参赞等同志合影。我在门外听此消息后急忙跑进房间,大声请求:“请等等,我也想参加合影!”总理炯炯有神的目光一闪,笑着说:“很好,快来吧!”康矛召参赞的孩子康德里用惊奇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问:这个叔叔怎么这样着急,说话的声音这么大?他的头还未转过来,康参赞已经按动了快门。因此相片上,康德里正转头看着我哩!




-End-

图文 | 《外交官 第1辑》 

作者 | 马行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